长三角环境气象一体化业务平台建成投用,实现雷达同步观测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的环境气象一体化也取得了新进展。
3月22日,澎湃新闻记者从“2019世界气象日暨长三角气象联动保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长三角区域环境气象一体化业务平台已于2018年建成,三省一市环境气象部门可共享各类相关资源数据。同时,通过建立污染输送评估系统,实现对长三角区域及三省一市关键气象条件的定量评估和对输送贡献的定量评估。
据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冯磊介绍,长三角大气污染治理明确要求区域联防联控,为此需要建立区域一体化的环境气象业务模式,包括符合污染传输演变规律的监测网络,支持省市两级服务的模式系统,满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预报服务业务。
已建成的长三角区域环境气象一体化业务平台,主要围绕区域各省开展大气污染应对的共性需求,着眼于大气污染精准治理、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大气环境中长期调控三方面,通过分工协作、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集成各省的优势资源、形成区域一致的业务产品,增强长三角生态文明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目前,该平台实现了三项主要功能:在长三角区域层面实现了气象和环保部门信息共享,提升对污染输送的组网观测能力;实现长三角地区污染天气预报信息的共享,和环保部门联合制作发布未来5天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指导预报;建立了污染输送评估系统,实现对长三角区域及三省一市关键气象条件的定量评估和对输送贡献的定量评估。
该平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空气质量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定量分析了进博会同期影响上海空气质量的主要来源,揭示了主要污染传输通道。二是和环保部门紧密合作,准确监测了上游污染气团的形成和传输,以及在传输路径上天气条件的变化,为实施长三角区域联防联控提供了支持。该平台为安徽、江苏、浙江等省提供共享,为区域各省开展污染天气预报、输送评估等提供支持。
据上海气象部门透露,下一步,还将组织继续完善长三角区域气象集约、协作、互通的工作机制,通过强化廓线、雷达、卫星协同观测,优化区域环境模式的物理过程,发展环境气象格点预报技术和中长期预测技术,共同推动核心技术发展,提高一体化气象保障能力。
此外,为了提高雷达拼图质量和时效,华东区域气象中心还牵头组织长三角地区气象部门共同开展雷达同步观测。
以前,长三角地区天气雷达的观测资料是由各雷达站观测采样后,通过省局传输至中国气象局,再由中国气象局向各用户广播接收,时间滞后,与进博会气象服务对灾害天气短临预报的精细化需求不适应。且各部雷达体扫开始时间各不相同,影响雷达拼图的效果。
此次开展的雷达同步观测涉及到长三角地区共12部CINRAD SA型号新一代天气雷达。技术方面,采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同步体扫和径向数据传输技术实现高时空分辨率的雷达组网基数据同步采集和实时传输,包括时钟同步、体扫同步、基数据实时上传等工作。上海中心气象台也及时组织完成了长三角地区雷达同步观测流数据拼图产品的制作和实时在线显示。
冯磊表示,通过协同观测,大大提高了雷达拼图的质量和应用效率,为进博会期间天气过程监测预报预警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下一步,气象部门将继续固化协同观测成果,并拓展协同观测领域,积极开展卫星增强观测、X波段和相控阵雷达组网观测等,提高区域气象观测网整体效用。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