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当“猪倌”:科技生态养殖让百姓吃上“放心肉”
图为坐落于高山上的养殖试验基地。叶茂摄
(爱国情 奋斗者)返乡当“猪倌”:科技生态养殖 让百姓吃上“放心肉”
中新网宁德9月2日电 (记者 吕巧琴 叶茂)56岁的陈木成,这十来年反复琢磨的就一件事:“怎样让生猪养殖更环保,猪肉更健康。”
图为新建中的生态示范基地内,生猪洁净粉润。叶茂 摄
1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中,投身“猪倌”六年余、周宁县生隆科技养殖有限公司创办人陈木成,透露一条绿色良方:微生物技术应用于饲料加工,小分子团活性氢“量子”水喂养,生猪排泄物微生物环保处理。
图为猪舍内,生猪排成一队争着抢食。叶茂 摄
依靠材料科学、微生物应用科技、微电子和量子科技于一体的科学养殖,让陈木成养的猪长得特别壮,“养到四五百斤才出栏,现在重的有1000多斤,且行动自如、灵活。”他最期许的是,进一步推广该养殖技术,破解生猪养殖环保难题,缓解市场猪肉供给不足,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
图为陈木成团队自主研发的供水设备。叶茂 摄
走进海拔700余米、坐落于福建宁德市周宁县玛坑乡紫竹村的养殖试验基地,每个猪舍内,都铺着一层厚厚的垫料,几百头大小不一的猪被平均分在一个个独立的猪舍内,或悠闲地踱来踱去,或安静地躺着酣睡,或不停地摇着尾巴……
图为使用生物技术培育的生物活性菌加锯末等垫料。叶茂 摄
环绕一圈,记者发现,整个养殖基地丝毫没有臭味,猪身上洁净粉润。陈木成透露,“秘密”就在于铺设的垫料,系使用生物技术培育的生物活性菌加锯末等,可以对猪的粪便进行有效降解和转化,实现猪场的无臭味和零排放。
图为烹制出的猪肉,瘦肉瘦而不柴,肥肉肥而不腻。吕巧琴 摄
山脚下,在陈木成新建中的生态示范基地前的一片田地中,种植着长势茁壮的农作物。陈木成告诉记者,这是选用高粱玉米、甜高粱、构树等杂交选育的高蛋白质、高糖分品种,成熟后进行“青储”酸化,然后和“黄储”饲料混合膨化,再接入有益菌种发酵,以此提高饲料的营养成份和营养的吸收率。
图为饮用水检测报告。(拼接图) 叶茂 摄
供水系统,系该养殖技术的核心。生猪喂养过程,全部采用自主研发的设备生成的小分子团活性氢“量子”水,能使胃、肠道有益菌群增加,促进吸收、消化、排毒,保持良性体内循环环境,从而使猪更加健康,减少猪粪便的污染排放元素。
陈木成称,从饲料栽培就开始把控,再从猪的饮用水环节给予喂养高科技富氢水,这里养殖的生猪没有抗生素、激素等方面的安全隐患,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含量是普通猪肉的一倍,但脂肪只有普通猪的60%;且生长周期要比普通生猪长四五个月,便能保证猪肉的口感和品质。
养猪难,难养猪,一直以来是困扰养殖户的难题。今年,连续12周,受多种因素影响,猪肉价格节节攀升,市场供应紧俏。据商务部监测,8月19日至25日,猪肉平均批发价格为每公斤31.77元,上涨8.8%。
曾在体制内工作的陈木成,早年下海经商,事业有成。这十余年来,一直关注生猪养殖环保问题的他,将这套养殖技术带至内蒙、河南以及福建厦门、龙岩,应用于不同环境、不同气候和不同品种,5年来成效显著,存栏量达5万多头。
2017年,看到周宁县的乡村发展、基础设施以及营商环境的提升,陈木成带着团队的科研成果回到家乡紫竹村,当起了“猪倌”,推广养殖技术,并成立合作社,吸纳12户村民加入养殖,每头猪的利润可达1000元以上;向农民流转200余亩土地种植高粱玉米,增加农民收入。
陈木成称,该套养殖技术应用门槛低,相较普通养殖,一斤成本都在6元左右,却能极大地减少生猪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且猪肉品质高和环保,对生态也是一种保护,守护家乡的绿水青山。
目前,该技术已申请了十多项技术专利,正建立集科研和养殖于一体的示范基地,还将建立技术推广平台、产品供应平台、食品朔源体系,打造绿色、健康、安全的全新生态产业链,让民众吃上安全放心、营养丰富、口感品质俱佳的猪肉。
图为猪肉检测报告。(拼接图) 叶茂 摄
今年8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指出,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应,事关“三农”发展、群众生活和物价稳定,要综合施策恢复生猪生产;地方要立即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发展规模养殖,支持农户养猪;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保障猪肉供应等。
周宁县委书记包江苏表示,该项生态养殖技术如能进行大范围地推广,将能很好地解决市民的“菜篮子”问题,让政府“放心”,没有环保问题;老百姓也“放心”,没有猪肉安全品质问题。(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