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钱之外,护理费够吗?长期护理保险亟待更快发展
面临老龄化社会,除了用以覆盖基本生活开支的养老金外,还有很多需要考虑的,譬如护理费。由于医保项目中并不含长期护理费用,一旦面临高额的长期护理费,家庭经济压力可想而知。因此,长期护理保险亟待更快的发展。
在民政部9月23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 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中,长期护理保险这一制度再度被重点提及。《实施意见》中明确表示,推动建立保险、福利和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加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长期照护体系有机衔接。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主要以政策性保险为主导,商业护理保险市场呈现规模小、产品价格高、保障功能弱、产品特色不明显等特征。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体制仍在探索和完善中,而商业护理保险虽然面对补充政策性保险的巨大机遇,但也面临缺乏精算数据、护理服务供给市场不成熟、逆选择风险较高等痛点。
长护险试点三年,各地政策不一
我国老龄化程度形势严峻,且呈现加速态势,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未富先老、护理市场供需失衡的背景下,长期护理问题在老龄化过程中愈发突出,甚至成为国家和个人都将面临的挑战。
作为养老服务中解决照护支付能力的重要一环,在此次《实施意见》中,长期护理保险这一制度再度被重点提及。《实施意见》中明确表示,推动建立保险、福利和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加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长期照护体系有机衔接。
民政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也表示,要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鼓励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进一步建立完善多层次保障体制,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照护需求,有效缓解老年人因身体状况变化等导致养老费用增加的后顾之忧。
长期护理保险(Long Term Care Insurance),也称长期照料保险,是指为那些因老年、疾病或伤残导致丧失日常生活能力而需要被长期照顾的人提供护理费用或护理服务的保险。
据悉,目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分为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护理保险。
政策性保险方面,在2016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决定在15个城市进行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正式启动试点。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第一财经记者从行业内了解到,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三年以来,试点城市已经由国家和人社部指定的15个扩大到了50个,主要方式为以社会保险为基础,将城镇和居民医保基金划拨出部分资金,辅以政府补助、个人缴费、福彩基金、捐助等方式,设立长护基金,为重症、失能、半失能等特殊人群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报销支持。
太保安联近日发布了《中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模式和实践研究报告》,其中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在15个长护险试点城市中,参保人数已经超过了4400万人,当年受益7.5万余人,赔付护理保险金约5.7亿元,基金支付比例达到70%以上,人均支付7600多元。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6月召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三周年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研讨会上表示,由于没有制定统一的制度框架,各地试点的筹资渠道有所不同,致保障范围、受益规模、待遇形式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公开信息统计发现,在筹资方式上,15家前期试点城市中,10个为定额方式,3个为比例方式,1个为“比例+定额”方式;同样在支付方式上,有7个是按比例补偿,另一部分则为定额支付;而15个城市在补偿对象的准入标准、支付金额的具体标准上更是五花八门。
不过,总结而言,“从补偿程度来看,大部分试点城市对于居家服务补偿相对较为充分,但机构养老的补偿水平却有限。”太保安联表示,例如,上海长期护理对于机构养老支付标准为600~900元/月,长期护理基金支付85%,但从上海、北京护理机构供给情况来看,目前普通中档养老服务机构每月花费通常可达4000~5000元,中高端机构可超过1万元,社会长期护理保险仅能负担15%~20%的机构费用支出,补偿水平有限。
商业长护险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我国大部分政策性长护险试点地区的资金来源是医保基金,而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长护险制度从建立到发展成熟需要较长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均面临护理费用的上升以致筹资收入承载较大支出压力,因此需要拓展筹资渠道。同时,也应更多地发挥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补充作用。”一名负责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险公司高管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据了解,在长期护理保险市场中,目前商业保险机构主要承担“经办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和“开发并销售商业长期护理险”两大角色。
根据上述太保安联的研究报告,太平洋寿险、中国人寿、泰康人寿等10家商业保险公司参与了长期护理保险经办。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参与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通过护理保险经办,提供政策咨询、资质认定核查、费用审核(初审)、资金结算拨付等服务。
事实上,我国商业长护险的起步要早于政策性长护险,但由于生命周期跨度长、风险不可预测、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长期护理保险在供需双方都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造成市场供给不足、消费不足的情况同时存在,因而与寿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商业保险产品相比,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规模非常小。
在万能险“当道”的那几年,部分专业健康险公司由于经营范围限制,借道商业护理保险设计成中短存续期的高现金价值产品,因此2015到2016年,商业护理险保费呈现爆发式增长,但在2017年“保险姓保”政策出台后,中短存续期护理险得到规范,护理险整体保费遭遇断崖式下滑,2017年及2018年分别下滑77.2%和52.4%。
(数据来源:太保安联)
尽管如此,在如今老龄化加速的环境下,对长期护理的需求增长仍然使得商业长护险的前景受到业内看好。
太保安联认为,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供给存在较为严重的短缺,如将社会保障体系不足以支付护理支出的部分,作为商业保险补充的服务空间,则仅北京和上海商业护理保险潜在规模就已接近千亿元。
不过,综合业内人士的观点,目前商业长护险的发展存在几大痛点:缺乏精算数据导致产品形态单一、定价过高;护理依赖等级和服务内容等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体系不完善、缺乏行业统一标准;政府支持发展的政策不足,缺乏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法律制度体系和税收支持政策;缺乏费用管控手段,存在较强的逆选择风险以及护理市场专业人士的缺口巨大等问题。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从制度层面,建立一定的调费机制来为保险公司止损;在行业基础设施方面,建立统一的长期护理等级标准,区别于各地医保需考虑收支平衡下的长期护理标准,以支持保险机构的长期护理产品开发,同时建立长期护理的发生率数据库,并在行业内建立共享机制;在政策支持上,对单位和个人购买商业补充的长期护理保险给予税收优惠;在专业护理人才建设上,依托高等护理院校高等职业教育以及专业护理机构,通过定向培养、联合培养,加快长期护理保险人才的培养。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