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脆弱区域发展旅游应稳慎而行
题:生态脆弱区域发展旅游应稳慎而行
5月下旬以来,云南怒江、迪庆等地遭遇持续强降雨天气,多地发生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灾害。其中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遭受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持续暴雨,多处道路交通中断,通讯、电力、房屋、供水等严重受损,并造成人员伤亡。
自然灾害让坐拥雄奇壮丽山水的滇西北暴露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一面,同时也给当地正欲快速推进的旅游产业发出稳慎而行的强烈信号。
5月25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丙中洛镇因多个路段塌方,建议游客暂缓进入。5月26日,雨雪纷飞、外围道路落石不断的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暂停开放。据5月29日当地官方发布的统计数字,持续强降雨造成的多重地质灾害致1054名外地游客滞留在贡山县境内。
丙中洛被誉为“人神共居的人间仙境”,梅里雪山则号称“藏区八大神山之首”。这里还有亘古长存的冰川、开满鲜花的高原草甸、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峡谷……这个位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域的神奇和神秘所在,是太多中外游人魂牵梦绕之地。
然而,滇西北承接了大自然的厚赐,也承受着频发的地质灾害,一场暴雨就可能山河破碎。这给生态脆弱地区发展旅游敲响了警钟:相比其他地区,此类地区的旅游承载力更为有限,如果对此缺乏清醒认识和必要应对,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游客体验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非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有限,人文环境的承载力同样羸弱。以滇西北为例,这里多民族杂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所形成的独特而丰富的人文景观,同样是吸引游客的宝贵旅游资源。然而过多的游客涌入,不仅会破坏当地的自然生态,外来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亦对当地原生态文化构成冲击。文明的消失往往比自然生态的破坏更加不可逆转。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承载的双重压力,是包括滇西北在内的生态脆弱地区发展旅游面临的共性问题。而这类地区多是中国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经济、带动民众脱贫致富是当地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和百姓的迫切愿望。比如云南,正在全力推进滇西北旅游环线建设,梅里雪山和贡山恰好就处在环线的“龙头”位置。
如何平衡环境承载力不足与旅游需求旺盛、发展旅游愿望强烈之间的矛盾?至少有三个层面的问题值得思考。
其一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千年大计层面。2019年12月,总投资近70亿元人民币的怒江美丽公路全线建成通车,这条沿怒江蜿蜒而上300余公里、可驾车纵览峡谷秀美风光的道路一时间令世人惊艳,然而在此次强降雨灾害中,多处路段被泥石流、塌方所损毁,也显示出设计、施工时应更充分地考虑地质灾害可能对道路设施造成的冲击。
类似滇西北这样气候复杂多变、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做到未雨绸缪、科学规划。道路交通、通讯、房屋建筑等方面均需考虑到防灾避灾的必要。5月27日,梅里雪山景区雨崩村一客栈十余间房屋被泥石流冲毁,就是前车之鉴。云南的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已将“半山酒店”作为特色重点打造,那么建设“半山酒店”就不能只考虑景观、格调、档次,还需充分考量酒店选址、外围道路等是否足以规避泥石流、洪水、塌方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其二是旅游承载量的合理配置层面。与丽江、大理、西双版纳等一年四季人潮涌动的传统热门旅游景区相比,在“三江并流”这样的生态脆弱地区发展旅游,需要探索构建有别于大众化旅游模式、适当控制游客数量的旅游新业态,以最大程度减少游客人数过多、旅游热度过高对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造成的破坏。
除景区限制人流、建立游客数量预警机制,还可以考虑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比如结合科学考察、田野调查、人文体验等方式,推出精品高端旅游线路,引导游客更多选择高品质、环保生态的出游方式。通过精耕细作,从追求游客数量向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益转变。
其三是生态补偿层面。生态脆弱地区往往在更广阔的区域内承担“生态屏障”功能,其保护生态的使命高于旅游开发。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生态脆弱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可以让地方政府和民众摒弃粗放式的旅游发展思维,有更多动力守护好绿水青山。
对生态脆弱地区而言,金山银山的前提是绿水青山,没有绿水青山也就不会有金山银山。因此,在生态脆弱地区发展旅游,步子可以适当放缓一点,发展质量可以更高一些。始终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原生态文化的敬重,才不会偏离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