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题绿色金融可从“硬件”与“软件”两方面入手
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更好利用金融工具助力绿色产业成色更足,央行一直在行动。不到一周的时间,“绿色金融”相关话题被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两次提及。
3月2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分论坛“碳中和:困局与破局”上,易纲就相关话题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胡萝卜加大棒”。4月4日,在2023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易纲再次提到“支持金融机构为碳减排重点领域提供优惠利率贷款”。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蓬勃发展,绿色金融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央行牵头做了大量工作,对筑牢我国经济绿色底色卓有成效。央行综合运用包括碳减排支持工具在内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手段,推动金融体系通过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产品和工具助力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碳减排支持工具已提供资金3000多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近6000亿元。截至目前,绿色贷款余额超22万亿元,约占所有贷款余额的10%;绿色债券余额也大幅增长至超2.5万亿元。
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今年年初,央行印发通知,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其中提到,碳减排支持工具延续实施至2024年末,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末。
笔者认为,我国绿色金融成绩斐然,但距离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今天,绿色金融要瞄定绿色产业发展,想产业所想,解产业所困。金融部门要解好“绿色金融”这道必答题可从“硬件”与“软件”两方面入手。
可以说,“硬件”是“软件”赖以工作的物质基础,“软件”的正常工作是“硬件”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事半功倍。具体来看,“硬件”方面,在“双碳”目标下,政府部门应主动牵头细化绿色产业支持领域,因地制宜出台配套政策,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更低的融资成本。发挥好财政补贴、金融手段激励作用,加大补贴力度。各级政府部门需积极配合,打好政策组合拳,才能发挥出政策“倍增器”作用。
“软件”方面,除政府牵头外,应利用绿色金融政策加强宣传力度,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此外,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和风险防控,为社会资本参与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绿水青山是生态财富也是社会财富,金融支持为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提供有力抓手,各部门只有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才能让绿色金融的效果持续显现出来,从而实现“双碳”目标。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