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有无可能“反哺”传统文学
如果不考虑媒介技术创新带来的生态变化,就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而言,网络文学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值得深思一方面,中国网络文学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建立了集创作,签约,反馈,改编于一体的成熟商业体系,无论从作品量,读者群还是文化影响力来看,都是不可思议的另一方面,人们热衷于谈论20世纪文学中的故事的消失最近几年来,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印刷文化的衰落,部分原因是视听文化,数字文化和移动终端带来的强大挑战可是,在媒体手段如此丰富的互联网时代,纯文字构建的故事还能产生这样的魔力,这是意料之外的当然,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似乎很难做到精雕细琢,完全程式化太强的服务读者意识,让网络写作无法进行作家常常不得不关注主角,放弃更复杂的处理方式...那么,网络文学的存在能否对未来的文学生态起到积极的作用呢或者说,有没有可能反哺传统文学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如果说传统小说是虚构的,那么网络小说就是虚构的。
早在1999年互联网刚刚深入人们生活的时候,作家余华就已经想象过它为文学开启的无限可能他说,文学给我们一个虚构的世界,互联网给我们一个虚拟的世界,两者都是无边无际的当时网络文学还处于混乱期,没有办法决定,但余华还是敏锐地抓住了一个关键词——虚拟如果说传统小说是虚构的,那么网络小说是虚构的,但却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内容
正如学者李阳泉所说,虚拟的生存体验构成了中国网络文学的深层意蕴事实上,虚拟感塑造了中国的网络文学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进一步讨论它的作用
以知识和技巧为主要元素的写作将成为一种趋势。
对虚拟感的追求,在相当程度上束缚了网络小说的艺术空间虚拟世界是一个机械的世界,庞大却不复杂作家很难超越自我局限,寻求某种丰富土耳其作家帕慕克说,小说的创作涉及到寻找一个虚拟的点,从这个点上我们可以看到整体可是网络小说的创作逻辑却恰恰相反它创造了无数个完整的世界,但这些世界却收缩成一个狭隘的自我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文学创作如何对文学生态产生积极影响在我看来,网络文学寻求精品的可能路径是知识,技术和经验
伴随着信息媒体的发展,肆无忌惮的知识似乎变得低效基于这种情况,小说家至少有两种选择首先是组织知识,把各种知识汇集成一个最终的洞见传统小说家经常走这条路,比如李洱的小说《吴颖兄弟》二是强化知识,知识和技术本身催生出小说的质量感,从而走向经验主义的写作风格这是很多网络小说家采用的策略
伴随着小说艺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可能性被穷尽,以知识和技巧为主要元素的写作将成为一种趋势从王安忆的《天香》,《拷》和葛亮的《颜氏纪》等传统小说中也可以看到这种趋势当然,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破晓大医》等小说也进一步暗示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潮流中交汇的可能性
文学的本质诉求是用恰当的文字传达丰富的内容。
说到网络文学在文学生态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我想起了钱钟书的一段话:文章具有革命性和创新性,但别无他法说的就是有写无写,有写有写如诗所谓不入文的东西,现在拿来当素材,所谓的不雅之词,今天整理的很好它指的是诗的境界的拓展,也,据说不是诗名物侵,也可以这段话讲的是诗歌和散文的互动,以及高雅文学和通俗文学的互动网络文学是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学,也可能提供素材,拓展传统文学的领域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写而不写两个字
所谓有写无写,是指网络文学的发展可能促使我们建立一种大文学的观念这里所说的大文学并不是指文学的包容或多元,而是指文学会溢出人文的,专业的范畴,成为纯粹的经验载体,或者说回归到它本来的状态正如章太炎所说,竹帛上有文字,故谓之文在知名网络作家中,理工科出身的不在少数,技术流和专业作品的流行意味着网络文学逐渐去文学化作家只需要通过恰当的文字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与内容设定和叙事手法联系起来,虚拟感的作用就是提供一个可以用事物塑造的容纳空间但去文学性并不一定降低写作门槛,大众和市场的需求上升,更何况知识,技术,设定,叙事背后的专业性即使是适当的词语也不容易获得
或者问,我们还能对这样的文学创作抱有期待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总觉得过度的散文也是一种弊病可能会形成文学腔,用散文掩盖质量,最终质量会压倒一切对此,鲁迅有一个恰当的比喻:用一段大树和四棵小树做凳子,太粗糙了最好打磨一下但如果所有的花都是中间镂空雕花,却不能坐下,那就不是凳子了说到底,文学的本质诉求是用恰当的文字传达丰富的内容大量的考证和技术流作品正好回应了这种诉求如果说网络文学能在未来的大文学格局中反哺传统文学,其突破就在于此——以更简单的文学形式激发更多的可能性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