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财声传媒网 -> 教育

协同育人,为时代新人铸魂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16日 10:50   来源:人民网   关键词:   阅读量:7834   
导读:协同育人,为时代新人铸魂 《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颁发近3年,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铸魂和价值培育出现哪些新变化?专业课与思政课如何做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让“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新时代要求更加科学地落实见效? 问...

协同育人,为时代新人铸魂

   《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颁发近3年,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铸魂和价值培育出现哪些新变化?专业课与思政课如何做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让“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新时代要求更加科学地落实见效?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3月10至12日,首届全国“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来自15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中学的200余位专家学者会聚喻家山下,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课程思政政策解读、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协同育人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与会者一致认为,课程思政开启了立德树人的新篇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关键看教师,最终成效看学生。

   “我们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理论自觉,交流总结经验,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逐步构建和壮大学术共同体,更好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院长董尚文谈及召开此次研讨会初衷时说。

  让专业课教师当好主力军、挺进主战场

   当前,答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时代考卷,事关新征程新伟业。近年来,党和国家围绕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等,出台了一系列的意见和纲要。

   “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教学体系,在思想理念、学科体系、核心价值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性变革与时代性升华。”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说,要强化历史意识、时代意识、自我意识,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大责任观,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陕西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卢黎歌介绍,80%以上的高校教师是专业教师,80%以上的课程是专业课程,学生80%以上的学习时间是专业学习,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可以说,高校立德树人,专业课教师是“主力军”,专业课教学是“主战场”,专业课课堂是“主渠道”。因此,思政课程是关键课程,课程思政是关键环节,二者是两味良药,双管齐下、同向同行,才能形成协同效应。

   “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将其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文化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和主要任务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建辉介绍,近3年来,华中科技大学编辑出版《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集刊,设立“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制”研究专项,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研究”,逐渐形成具有华中大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让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研讨会上,专家指出,教学活动中传递的情感和价值,存在单向输出的问题。本次研讨会设立了理论研究、文史思政、科技思政、实践探索、协同育人等6个分会场。70余位专家学者,从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对象、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等方面进行探讨。分享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辐射到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诸多学科门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夏永林分析了“协同育人”理念提出的背景,指出了当前“协同育人”面临的困境。他认为,要推动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必须将课程思政看成一个整体和一个系统,从理念到内容、从方法到表达、从教师到学生等,发挥全要素综合作用。比如,可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思政方案、育人项目申报、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深挖结合点。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刘齐说,作为新时代的师者,必须把课程思政建设从理论自觉落实为行动自觉。做好扣扣子的人,当好拔节孕穗期的园丁,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等多维度改革创新,要以学生为中心,从而提高教师的荣誉感、获得感。做好新时代课程思政,相关部门和学校,必须担负起主体责任,做好支持保障,鼓励学术研究、优化评价体系,打通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堵点和断点。

   “分离式、同质性、单向式的传媒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不符合教育规律,难以适应多元性、变化性、动态性的信息环境与人才需求。”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讲师黄竞天谈道,在传媒高等教育的数字化变革背景下,借助数字手段可以为传媒课程思政建设带来迭代升级,用数字素养扩展思政价值,用数字技术赋能专业教学,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的数字环境。

   与会者纷纷表示,要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专业课程也要一同承担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育人责任,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让思政课堂与社会实践相辅相成、知行合一

   课程思政,所有课程都担负着育人责任。研讨会上,与会者有这样一个共识:公共基础课程,培育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教育课,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深度、温度;实践类课程,知行合一,引导学生敢闯、会创。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具有集成融合、智能创新的特点。新工科人才培养不仅要引入新学科、新技术,更需重视价值塑造与专业教育的统一。”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杨勇介绍,学院在专业基础课“电路理论”教学中,从电的字形讲起,从电学历史讲起,引出“李约瑟难题”和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从身边停电现象破题,从中国电力系统的世界之最分析,探究单位GDP耗电量的隐忧,引导学生们理解“双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全面梳理专业知识体系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提出涵盖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个人素养、科学精神、工程师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六维思政教学目标框架,并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映射关联,将思政目标统筹分解到每门课程目标,理论课程强调价值认知形成,实践课程促进行动转化,形成详细的育人目标和课程矩阵,引导各课程反向设计落实育人功能。

   “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发挥所有课程立德树人的功能,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尤其要注重构建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齐鲁工业大学课程思政研究院副院长邓文钱说。

   除了针对高等教育阶段的课程思政展开研讨,本次会议还尝试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前移至高中阶段。来自青海、湖北地区的大学教师、高中教师、家长和学生代表,共同探讨高中和大学教育的联系模式,延展育人、协同育人工作。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全文结束~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