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财声传媒网 -> 教育

基层老年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推动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③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19日 12:46   来源:人民网   关键词:基层,老年,教育   阅读量:15810   
导读:核心阅读 根据老年人实际需求设置课程,请专业老师精心辅导;利用农闲时节开办老年学校,丰富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设立技能和文化课程,帮助搬迁老人融入城市新生活……贵州大力发展基层老年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 吃完早餐,装好五线谱,挎上帆布袋,...

核心阅读

根据老年人实际需求设置课程,请专业老师精心辅导;利用农闲时节开办老年学校,丰富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设立技能和文化课程,帮助搬迁老人融入城市新生活……贵州大力发展基层老年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

吃完早餐,装好五线谱,挎上帆布袋,王友兰出门向社区居委会走去。每周三早上9点半,社区老年学校的合唱课准时开始,作为班长的王友兰很少缺席。

今年1月1日,《贵州省老年教育条例》正式施行,提出加大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投入力度,健全管理和服务体系,完善各项政策和保障措施。2022年,贵州着力解决基层老年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弱项,在全省新建1394所行政村老年学校,到年底已建成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8717所,基层老年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

针对需求设置课程

专业老师悉心辅导

“声音竖起来一点,到了高音往里吸,再来一次……”悠扬的钢琴声响起,王友兰坐在前排,和学员们一起盯着谱子,脚底打着节拍,高声唱起来。

金元社区有2000多名老年人,约占常住人口的20%。“为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2021年初,社区整合文体团队和群众力量,充分利用居委会的办公场地,建设了金元社区老年学校。”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潘方琴介绍,“经过3个月的筹备,老年学校于2021年4月8日正式开学,目前学员达400余名。”

筹备期间,金元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入户走访,开展问卷调查,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潘方琴介绍:“社区老年人对瑜伽、书法、太极拳、舞蹈、合唱等课程的需求较高。我们就照此制定了课程表,后续又根据老年人的建议增加了摄影、时装表演等课程。”

金元社区老年学校得到了市、区一级老年大学的教学支持。“市老年大学专门下派了声乐老师,区老年大学及街道专门下派了书法、瑜伽教师,其他课程由志愿者授课,有效缓解了社区专业师资不足的压力。”潘方琴说。

长期从事声乐教学工作的罗秋山是金元社区老年学校的声乐老师。55岁的罗秋山从事声乐教学多年,有着丰富的授课经验。“这里的老年人都有一定的声乐基础,要教一些技巧性、提高类的内容。”授课两年多,社区合唱班老年人现在学会了用腰腹力量发声,唱歌状态也越来越好。

在社区老年学校开办之前,王友兰需要坐半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合唱队,“现在出门就能上课,还有专业的老师,我们都很满意。”合唱课结束,王友兰和三两邻居走出教室,一起往菜市场走去。

特色课程一校一品

农闲时节丰富生活

清晨,干完农活,王成伟拿上芦笙,步行一公里,来到村里的老年学校。教室前的空地上,芦笙队员们站好队形,开始当天的排练。

都匀市匀东镇坝固村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和其他村庄一样,年轻人多外出打拼,村子里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2021年初,匀东镇在开展民情大走访工作中发现,村里老年人农闲时节无事可干。“没有精神文化生活,大多数老年人感到孤独。”匀东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舒啸宇说。

2021年4月,坝固村利用闲置场地,开办了村老年学校。舒啸宇介绍,“结合老年人的兴趣、少数民族文化和基层政府的工作重点,我们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卫生健康、法律法规、书法、诗词、芦笙等课程。”

课程有了,老师怎么来?在坝固村老年学校,思政课主要由党校、政府干部轮流来上,法律、卫生类的专业课程请公安、医疗卫生部门的专业工作人员来授课,艺术类课程则由当地“能人”作为志愿者义务教授。

59岁的陈廷永是学校的芦笙老师,有着十几年芦笙吹奏经验的他带领班上的学员组建了芦笙队。村里有红白喜事时,陈廷永会带着芦笙队去吹奏,还能顺便赚点外快。60岁的王成伟就是芦笙队中的一员,“学了一年多,现在可以吹大芦笙了。”王成伟的目标是吹上小芦笙,也就是“乐队主唱”,“芦笙一响,烦恼的事都忘掉啦!”

“我们根据每个村的特色抓一校一品,为老年学员提供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目的是让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不仅有柴米油盐,还要有欢歌笑语。”都匀市老年大学校长索恩乾介绍,目前,都匀市已建有老年学校的村达35个,全市农村老年学校建校比例达32%,超过省定标准。

既学知识又交朋友

搬迁老人有为有乐

将橙色的藤条穿过铁架,在边缘处拉紧又折返,68岁的杨国飞坐在小凳上,熟练地编织藤椅。

杨国飞家所在的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是目前贵州单体安置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来自34个不同的乡镇,60岁以上老年人共3167人,占了街道常住人口的多数。”柏杨林街道组织委员宋敏介绍,为了让安置点老年朋友积极融入城市新生活,2020年7月,街道老年学校挂牌成立。

“过去,许多老人在家有农活做,搬到县城里来有点不知道干啥了。”宋敏和同事们发现,大多数农村老人体力好、身体好,不少人还想着在城市里找点活干。因此,街道老年学校成立之初,就协调当地就业车间,免费为老年人开设草编、刺绣等技能类课程。“学完以后,老年人可以灵活到车间就业,挣点生活费。”

听说社区开了老年学校,杨国飞本打算参加声乐班,发现还开有技能班,立即改变了主意。“学了一周就能上手了,现在熟练了,一个月能挣个1000多块。”杨国飞说。

在离就业车间不到800米的地方,是柏杨林街道老年学校的活动室,七星关区文化馆请来的合唱老师余春江正在教学员们一首新歌。“刚来上课的时候,可没这么顺畅。”余春江笑着回忆,“最开始教的不是怎么唱歌,得先普及基础知识。”

余春江带的声乐班,平均年龄在70岁上下,大多数老年人不识字。“拿着歌谱,先教认字,再教识谱,最后再解释整首歌的含义。”在余春江的带领下,声乐班学会了近百首歌。“既能学知识,又能交朋友,我们都乐意来。”73岁的赵远英说。

“目前毕节市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共建立了52所老年学校,共有学员6420人,建校数和学员数都名列全省第一。”毕节市老年大学校长陈勇说,“将安置点老年学校建设成为老年人的‘新家园’、政策宣传的‘主阵地’、增收致富的‘加油站’、展示形象的‘大舞台’,让老年人在集体活动中加强交流、增进感情,找到精神寄托,为搬迁群众‘稳得住’提供保障。”

《 人民日报 》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全文结束~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