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养育?最好的科学养育在家庭
最好的科学养育其实在日常生活的大事小事中
科学的养育在家庭
杨涵
因参加脑力竞技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而走红的北京大学教授魏坤琳有一句名言:“科学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魏坤琳主修运动控制学,主要研究人脑的工作方式,教学研究之余,致力于脑与认知科学知识的传播。自从两个女儿出生后,他与一群科学家朋友共同发起了“科学养育计划”,希望用多样化的方式,为新一代父母普及科学养育知识,其最新代表作是《魏坤琳的科学养育宝典》。
什么是科学养育?魏坤琳在书中指出,它并不是指对孩子传统学科能力的培养——不是为了发展数学思维就去报数学班,为了培养创造力就去报美术班。其实,最好的科学养育就在家庭里,在和孩子相处的日常生活的大事小事中。本书围绕智力脑、语言脑、情绪脑、运动脑、创意脑“五脑”养育体系,还原各种家庭中的常见场景,相当于是在教父母如何在这些场景里把科学养育知识运用起来,打破“经验主义”。
作为一个未婚女性,阅读这本书的感受是熨帖的,因为能感到它的视角与孩子平视,而不是以成年人“俯视”的角度去教学幼儿,甚至有时连“引导”的做法它都在刻意避免,处处体现出了对儿童个体的尊重。
比方说,我们很多人从小都被教育过要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先人后己。但魏教授认为,家长要理解孩子“排他性”的执着,尊重他对自己物品分配的权威,“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分享”。这是因为,即使孩子年龄还小,但在两岁左右的时候,他们已经拥有了物品的所有权意识,一旦明确谁是物品的主人,他就会捍卫主人的权利。
另外,据观察,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明白,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须得“以身作则”:自己首先就要爱阅读,才能带动孩子一起参与进来。这是很好的现象,但仅有示范作用显然还是不够的。在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方面,引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是买一堆书的话,对其阅读能力的提升作用不大,陪伴和互动才是关键。
假如孩子对阅读一点兴趣也没有,家长又要如何培养他们的兴趣呢?对此,本书也提出了不少建议。比方说,可以多问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帮他们把书里的内容和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书就变得鲜活了,有利于孩子理解。此外,可以利用读书场景,把阅读变成游戏——试着把书合起来,跟孩子比赛猜猜下面的故事情节,这样不仅能让孩子们喜欢上阅读,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智商。最后,魏教授还强调,千万不要用奖励的方式去“鼓励”孩子阅读,而是要为他们建立起一种认知:阅读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有趣。如果孩子们把阅读当成完成了就能吃一个冰淇淋的“特殊任务”,那他们可能会想:“看来阅读是一件苦差事啊。”
当孩子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之后,家长接下来要如何去做呢?魏教授说,第一,选书很关键。同时,还要“跟着他们的兴趣走”,不能只是一味地引导,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孩子自己去主导阅读的过程。有时候我们会听到家长说:“不要问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把书读完再说。”其实,鼓励孩子提问,并积极地给出回答才是科学养育的做法。
在《魏坤琳的科学养育宝典》的最后一章中,它强调了“育儿育己”的概念: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成长的好机会。其中主要讲解了家长应该如何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面对孩子的攀比心理、如何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等。给我留下较深刻印象的是“如何让爸爸参与带孩子”这一节,念及当今社会上流行的对“丧偶式婚姻”“丧偶式育儿”的批评,倡导爸爸们多参与带孩子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从科学的角度看,这对孩子的社会、行为、心理健康和认知能力也会有正面影响。
本书涉及的知识并不深奥复杂,而是具备一定的基础性和实用性:父母可以从中学到不少好的养育方法,立刻将其应用于实践;未曾做父母的读者们也可从中窥得几页教育的“心经”。(《魏坤琳的科学养育宝典》,魏坤林著,中信出版集团)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