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主导的这项研究为开发骨质疏松症新药奠定基础
东方网记者解敏4月12日报道:全球有超过2亿的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女性更是达到51.6%。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
今天,国际顶级学刊《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引领的合作研究成果——应用冷冻电镜技术精准解析了1型人源甲状旁腺激素受体与Gs蛋白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揭示了其长效激活状态下的分子动力学机制,为创制治疗骨质疏松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和恶病质等疾病的新药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团队和王明伟团队、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张岩团队以及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Jean-Pierre Vilardaga团队共同合作完成。
甲状腺和甲状旁腺
精准找到骨质疏松症治疗靶点 为药物研发明确方向
甲状旁腺激素(PTH)是一种典型的内分泌激素,80多年前就被确定为调节血钙水平的关键因子,对维持机体离子稳态和骨骼健全至关重要。PTH与在骨细胞和肾脏细胞中高表达的B类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成员PTH1R通过特异性结合后激活下游信号通路,进而调节体内的钙磷代谢。因此,PTH1R是公认的骨质疏松症治疗靶点。
目前,在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PTH和PTHrP的基因重组类似物是最有效的药物,但此类药物只能注射不能口服,治疗过程极不方便且价格昂贵,开发有效的口服药物势在必行。
此项研究通过认识受体与配体和G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与其他B类GPCR相比有望理解多肽特异性结合的结构基础、配体引起受体激活和G蛋白介导下游信号转导的机理,助力相关新药的开发。
科研攻关的四位团队领军人才
研究历时17年 实现该领域从跟跑到领跑
上海药物研究所王明伟团队和徐华强团队分别在2002年和2008年开始研究靶向PTH1R的小分子药物及其立体结构解析。但受制于样品制备、蛋白稳定等技术“瓶颈”,进展相对缓慢。组织此次攻关“战役”的四位领军人才各有专长,优势互补,长期致力于B类GPCR的结构和/或功能研究,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便攻克了这个举世瞩目的科学难题,敲开了《科学》杂志的大门。该研究所解析结构的精度在B类G蛋白偶联受体首屈一指,并对B类G蛋白偶联受体的激活机制有了新的认识。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