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阿婆成垃圾分类“带头人”十来平方米客厅开起“议事厅”
从去年底开始,地处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祥德路48弄成为定时定点上门收受分类垃圾的试点小区。目前,祥德路48弄21户居民和1家单位的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100%,正确率也能达到90%以上。试点已延伸至祥德路12弄、26弄、36弄和58弄,所涉及居民也扩大到100户。这其中,91岁的董月瑛阿婆功不可没。
定点上门收垃圾解难题
“这房子有近100年了,我在这里也整整住了60年了。”尽管年逾九旬,董阿婆依旧身体健朗,耳聪目明。
祥德路48弄是典型的近代历史公寓。董阿婆的屋子是狭长形的,在客厅跨上榻榻米,就可以渐次进入餐厅、卧室。屋内的木质门框、地板,以及楼内的木质楼梯,都显得很有味道。
然而,尽管沿街路段风貌完整,但弄堂内的空间却很狭窄。这对城市精细化管理,尤其是垃圾分类的推广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比如,很多小区新建的智能分类垃圾厢房,在这儿就不适用。祥德路48弄的弄堂宽度不过五六米,勉强侧停着一辆汽车并留出居民走动的位置,不要说设置垃圾厢房,就连垃圾桶都没地方搁置。
住在这里的居民们也老了,平均年龄竟然超过了70岁。以前,他们只好每天外出时,顺便将垃圾扔进马路边上的垃圾桶里。这样,既不可能做到完全垃圾分类,也没有垃圾倾倒的固定时间。
如何在历史风貌建筑的局促空间和解决居民垃圾分类之间找到契合点?欧阳路街道大胆探索,决定采用定时定点上门收垃圾的方式破解这一难题。
持之以恒改变生活习惯
建设新村居委会前期对居民多次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并充分动员社区居民“共治自治”。作为街道党建“虹阳微家”领衔人、91岁的老党员董阿婆,家里的客厅俨然成了居民们的“议事厅”。
“就在这间十来平方米的客厅里,老邻居们在沙发、椅子上围坐着,边喝茶边聊。”董阿婆向记者比画着。
这次关于垃圾分类的讨论,连续进行了好几次,也十分热烈。最终,大家建议,根据小区的特点,先进行早晚分两次定时上门收垃圾。
就这样,经过街道、居委和环卫收运部门的协商,初步确定了祥德路48弄定时上门收集垃圾试点实施办法:以方便居民投放为原则,干垃圾和湿垃圾每天两次由东虹保洁定时至祥德路48弄收集垃圾,居民在规定时段内(早上8时30分至9时,晚上7时30分至8时),将分类的干湿垃圾予以投放。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则每周一次定时收集。
分类施策推进垃圾分类
“那些早出晚归的年轻双职工家庭,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投放垃圾,只要他们事先将垃圾分类好,放在自家门口,其他邻居都会代为投放。我们老年人平时也经常得到他们的照顾和帮助。”一位老伯说道。
董阿婆认为,老年人在家闲着也没事,能出去走动走动,能多帮帮邻居,自己也感觉更充实。这让建设居民区书记王勇很感慨,“以前基本都是年轻人帮助老年人,在垃圾分类这件事情上,老年人也可以帮到年轻人,让邻里关系更为融洽。”
在欧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王燕华看来,老旧居民区实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生活垃圾,体现出党建在垃圾分类上的引领推动作用,街道将做实居民区“家园党建”工作模式,把垃圾分类精细化工作做好。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