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眷恋与期待,中国科学家惜别天宫二号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记者喻菲)在天上种粮种菜、观测宇宙中最猛烈的爆炸、打造太空最精准的钟……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帮助科学家实现了诸多意义重大的科学实验,在它完成使命后,于北京时间19日晚受控再入大气层,化作夜空中的点点流星。
以地球为背景的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图像(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供图)
怀着深深眷恋,中国科学家回顾了参与天宫二号实验设计与研制并开展太空实验的难忘经历,同时也对在中国空间站上进行更多前沿研究充满期待。
难得机遇
2016年11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郑慧琼紧张地等待航天员从天宫二号带回装有拟南芥的小盒子。作为实验负责人,她第一个看到了小盒子中盛开着太空之花。“那一刻是无与伦比的兴奋与开心。”
在天宫二号开花的拟南芥被航天员带回地球。(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供图)
郑慧琼带领团队首次在太空中完成两种不同光周期条件下拟南芥和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他们收获了9颗在太空结出的种子,并在地球上培育到第四代。
“天宫二号使我们第一次有机会在太空做长期植物实验,我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未来人类能够走出地球,用植物为人类长期太空生存提供保障。”郑慧琼说。
天宫二号的实验取得了很多有趣而重要的发现。
“我们发现植物在太空生长比在地球上慢,开花的时间延迟了,但它们活得更长了,拟南芥在太空的寿命约是地球上的两倍,应该是有控制衰老的基因在太空发生了改变。”郑慧琼说。
“如果能发现基因调控规律,就可以控制植物生长。比如在太空种菜,我们推迟开花,让它多长叶子,而种水稻时就让它们尽早开花结籽,这样就可以利用太空有限的资源让农作物产量最大化,这一规律也可应用在地球上。”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殷德奎回忆其团队在研制多角度宽波段成像光谱仪时曾在飞机上测试,飞机颠簸非常剧烈,科研人员一边呕吐一边坚持完成了试验。当2016年把仪器安装到天宫二号上时,科研人员就像送姑娘出嫁一样,既有期望又有不舍。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张云华说,天宫二号起到了新技术、新方法的引领作用,为科学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其团队研制的三维微波高度计提高了中国海洋观测能力。
期待空间站
天宫二号成功“飞天”,叩开了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大门。中国空间站建成后将运营十年以上,支持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空间应用等活动。
据介绍,中国空间站规划部署了16个科学实验柜、舱外暴露实验平台以及共轨飞行的巡天望远镜,支持在轨实施空间天文、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等8个学科领域30余个研究主题的数百项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
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郑慧琼研究员(左)和学生在实验室研究拟南芥(2018年9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郑慧琼说:“天宫二号为空间站的实验奠定了基础。我们希望在天宫二号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空间站的实验,比如研究太空中寿命延长的内在机制。”
她说,天宫二号实验中意外发现水稻有“吐水”现象,为在太空净化回收水提供了新思路。
她表示,天宫二号实验还有很多遗憾,希望有机会做得更好,例如让太空中结出的种子在太空繁育下一代。
天宫二号上携带了误差3000万年小于1秒的世界首台空间冷原子钟。其研制单位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介绍,这一成果可大幅度提高卫星导航性能,将对未来深空探测、基础物理研究、精密测量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据介绍,科学家将在中国空间站上安装世界上第一个由氢钟、冷原子微波钟、光钟组成的空间钟组,其误差30亿年小于1秒。
空间站科学实验柜主任设计师张立宪说,空间站每一个实验柜都像一个搬到天上的实验室,可支持更高精尖的前沿科学研究。例如科学手套箱与低温存储实验柜可支持两名航天员同时开展生命和航天医学的实验,其自动机械臂操作精度优于5微米,可做细胞核层级的实验,超过国际空间站水平。
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据介绍,天宫二号空间应用系统已分发地球观测载荷等数据产品37TB,支撑了70余项对地观测项目研究,公益用户单位近80家,也为国外用户提供服务。
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工程信息中心工程师李轩介绍,中泰两国利用天宫二号数据以及泰国基础数据,制作了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帮助泰国农民监测农作物长势、病虫害。
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顺利进入天宫二号实验舱。这是景海鹏(左)和陈冬在天宫二号实验舱(摄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
中国、瑞士、波兰科学家共同研制的伽马暴偏振探测仪在天宫二号上探测了宇宙中最猛烈的爆炸——伽马射线暴,观测到脉冲星,并试验了脉冲星导航技术。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副研究员孙建超说,中欧科学家在天宫二号实验中开展深度合作是一次重要尝试和突破,为未来双方更多、更深入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说,中国、瑞士、德国、波兰等国科学家将在中国空间站开展合作,研制伽马暴偏振探测仪二号,有望为解答黑洞的形成和极端相对论喷流产生等重大科学问题做出贡献。
中国去年正式向世界发出邀请:欢迎各国利用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开展合作,中国空间站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6月宣布,来自17个国家的9个项目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