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谁是疯狂汽车城?
如果提到“汽车之都”,在许多人印象中可能无外乎就是几个熟悉的城市,毫无悬念,那么先请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最高的是哪个城市?
第二,2022年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排名全国第一的城市是哪个?
只凭直觉,恐怕很难有人能两道题都答对。事实上,在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新浪潮颠覆传统汽车业的同时,全国的汽车产业版图也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例如在2022年,西安就以101.5万辆的成绩超越上海,成为了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而工业总产值已经连续4年位居全国之首的深圳,更是在2022年夺得了全国工业增加值排名的冠军,首次晋级工业“双冠王”城市。
随着今年各地前三季度经济数据的陆续公布,有媒体称,深圳卫冕"工业第一城"的几率越来越大,目前前五名有望继续锁定深圳、上海、苏州、重庆和广州。
报道特别提到,工业前20强城市,汽车工业是他们的“最爱”。在各地统计报告中,20个城市15个都提到了汽车产业和充电桩的贡献,都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支柱和重点产业打造。甚至有观点认为,深圳和上海的工业霸主之争主要是来自于新能源汽车的霸主之争:深圳比亚迪现在已经远超上海特斯拉。
确实,单从三季度业绩来看,比亚迪财报中更亮眼的是“毛利率”表现,比亚迪毛利率达到22.2%,连续三个季度超越特斯拉,如果剔除比亚迪电子的影响,只看汽车业务,其毛利率接近25.7%。作为对比,特斯拉毛利率为15.7%。
但在新形势下,“汽车之都”的称号能花落谁家,恐还难有定论。那就让我们盘点下,“疯狂汽车城”的候选城市都有谁?
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度首屈一指
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市以3.57万亿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上海市,并在此后蝉联四年,但是并未成功挑战上海第一工业强市的地位,直到2022年,深圳市的工业增加值达到了1.14万亿,第一次超过了上海的1.08万亿,曾经的“小渔村”才终于坐上了中国工业第一强市的“宝座”。
深圳的“异军突起”,与汽车产业的转型增长密不可分。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深圳市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5.6%,新能源汽车、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25.8%和68.8%。
据统计,深圳全市涉及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量约2400家,2022年全市汽车产业产值2154亿元,同比增长125.1%;新能源汽车产量87.47万辆,同比增长170%。
其中,比亚迪功不可没。比亚迪集团公共事务部相关负责人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比亚迪深圳超级工厂一期已投产,二期正在建设,两期工厂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超1000亿元。
据悉,在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排行榜上,深圳已经以88.1的综合指数排名第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决胜汽车未来的智能网联技术赛道上,深圳不仅拥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最大的产业集群,也是互联网和软件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其竞争力之强,不容小觑。
上海:问鼎“汽车之都”宝座“底子丰厚”
与其他老牌汽车工业城市不同的是,上海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即便是“痛失”了2022年全国工业第一城的桂冠,它也依旧是未来能拔得中国汽车之都头筹的强有力竞争者。
或许是因为遭受了较其他城市更为严重的疫情影响,上海汽车工业在2022年的表现有些不太令人满意,除了工业增加值被深圳超越以外,整车总产量也已经连续四年低于广州,新能源汽车产量更是首次被西安超越。
更值得担忧的是,今年上海甚至有掉出工业总产值前三的危险,重庆和苏州都有取而代之的实力,有业内人士推测,第四季度"冲一冲"的话,这两大城市不排除反超上海的可能。
不过,“底子丰厚”的上海仍然有问鼎“汽车之都”宝座的实力。
一方面,上海目前拥有8家整车企业,600余家国内外主要零部件企业,汽车产业是上海经济的重要基石之一,产值占到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1/5。无论是从配套产业链的完整度,还是从配套基础设施的规模来说,上海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此外,在消费市场,截至2022年底,上海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量超过100万辆,居全球城市首位。
另一方面,相较于深圳,上海更注重第三产业发展。公开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市第三产业贡献的GDP达到了约3.32万亿,而深圳的第三产业GDP则只有1.99万亿。显然,上海走的是另外一条不同的道路——新技术产业支持下的服贸大城。
由此看来,在与深圳争夺“中国工业第一强市”的竞赛中,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广州:冲击世界级"新汽车城市"的“种子选手”
作为2022年全国汽车总产量的冠军城市,我国冲击世界级"新汽车城市"当仁不让的“种子选手”——广州不得不提。
据悉,广州已连续4年雄踞全国城市汽车产量头名。汽车工业作为广州第一大支柱产业,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海更大,达1/4以上;汽车销售额占全市商品销售额的比重超过1/10。这个曾经被视为汽车产业“后起之秀”的新兴城市,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构建起了以整车制造为核心,零部件企业集聚的庞大汽车产业集群,目前拥有整车制造企业近20家,关键零部件企业超500家,产值超6000亿元。
但从今年的数据来看,广州想要保证自己在“十强工业城市”中前五的位置,存在不小难度。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广州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590.42亿元,增长1.7%;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0%,而宁波的第二产业增加值5462.7亿元,增长5.6%;规上工业增加值3905.8亿元,同比增长5.7%。
可以看出,一方面,在广州身后的宁波已十分靠近,并且工业增速比广州快得多;另一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广州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呈现下降态势,有掉出“前五”的危险。
有企业人士指出,广州的汽车产业貌似规模庞大,企业数量众多,但零部件产业欠发达,尤其是在进入新能源时代后,产业配套能力不足的掣肘更加明显。2022年,整车产量第一的广州,新能源汽车仅产出31.37万辆,不仅与排名第一的西安差距明显,甚至不及重庆和长沙等城市。
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重大突破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重庆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830.19亿元,增长6.1%;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比上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增幅大幅领先上海。在今年前三季度的第二产业增加值排名中名列第二,仅次于深圳。
近年来,重庆的汽车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新能源汽车。
在前不久举行的2023年前三季度重庆市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1%;新能源汽车产量24.97万辆,同比增长4.9%,占全市汽车产量的15.5%。特别是9月以来,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重大突破,问界新M7上市首月订单已突破6万辆,深蓝、阿维塔等新能源车型产销也快速增长。
对于重庆来说,目前需要提升和重点注意的,首先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2023《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显示,重庆为24台/平方公里,与第一的深圳、第二的上海(56.7台/平方公里)等仍有较大差距。
苏州:智能网联汽车高地颇具潜力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苏州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924.6亿元,增长3.4%;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在今年前三季度的第二产业增加值排名中,苏州只比上海少了28.97亿元,落后不多,具备反超的潜力。
与其他城市相比,苏州作为一个“非典型性汽车工业城市”,更为人所称道的还是在智能网联技术领域的优势。
据介绍,苏州高铁新城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智能网联汽车高地,集聚了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超130家,涵盖了智能驾驶技术解决方案、整车、雷达、测试、地图等30余个细分领域,汇集产业人才超5000人。
而在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排行榜上,苏州也以86.1的综合指数排名第三。据苏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苏州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其中汽车制造、专用设备、电气机械行业产值分别增长8.6%、6.6%和6.0%。因此,苏州的汽车产业增势虽然总体落后于沪深两大对手,但略强于重庆,颇有看头。
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霸主
最后单说一下西安。照理说,在角逐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竞赛中,西安排不到前三,甚至挤进前五也比较困难,而且实际上,西安大概率并不在2023年中国"十强工业城市"之列。但凭借着2022年新能源产量全国第一的成绩,西安不得不提。
2022年,西安汽车产量达到125.55万辆,同比增长96.48%。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01.55万辆,同比增长277.5%,占全国份额的14.38%,超过第二名上海的99万辆,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的城市。
西安为何能够胜出?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比亚迪,数据显示,2022年有99.5万辆新能源汽车是西安高新区比亚迪生产基地产出,占比高达97.9%。
成就企业也就是成就自己,比亚迪西安生产基地生产的汽车,不仅占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186.35万辆总销量的一半多,也推动了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77.5%,超过上海位居全国第一。在比亚迪的带动下,2022年西安汽车产业全年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全年汽车产量达到125.55万辆,同比增长96.48%。
西安市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联盟秘书长罗建安甚至提出,目前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初步形成了“东有特斯拉,西有比亚迪”的产业格局。
汽车制造业是西安首个产值突破千亿的产业集群,除了上述比亚迪的巨大贡献,还有陕汽、吉利等汽车制造企业的加持。但客观而言,想要达成《西安市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将西安打造成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这一目标,西安汽车产业的创新研发能力、零部件配套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短板亟待补足。
受制于篇幅,北京、长春、合肥和武汉等城市并没有一一赘述,这些也都是“汽车之都”的有力竞争者,有些是传统汽车工业重镇,面临着转战新能源赛道的“重任”,有些则是“后进小生”,来势汹汹,还被媒体誉为“最佳风投”……
但转型也好,“押注”也罢,当中国汽车走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竞争的“下半场”,汽车市场格局有望改写,也给了国内众多城市成为世界级"新汽车城市"的机会,未来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薛亚培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全文结束~